雖然現在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經??磿?,但我對書的偏愛一直沒有改變過。每一次搬家,別的一些可要可不要的東西可以丟棄,但自己一本一本積攢起來的書不管有多舊有多老,卻一本不少全部都要帶走。
我上小學的時候沒有自己去買過一本書,原因很簡單,因為沒有錢。在父母兩人微薄的工資收入解決全家人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,是不太可能拿出錢去買書的。也就是說,除了上學必需的課本,很少有課外書讀。家里僅有的課外讀物,除了一些紅寶書,和裝在紅色塑料封套里的黨的歷屆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外,還有幾本不知從誰家里拿來的文革小說,記得有《艷陽天》《沸騰的群山》《虹南作戰史》《桐柏英雄》等幾部。我最喜歡的一本書,是更早年代出版的小說《呂梁英雄傳》,居然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。
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,父母的工資有所增加,家里的經濟狀況稍有好轉,我的口袋里偶爾也會有幾分幾角的零用錢,那都是母親讓我去買米、買醬油時幾分幾分的找零積攢起來的,舍不得去買零食,一分不少全存了起來。等到存到一定數額就跑去書店買了第一本書?,F在看來,那時候的書價低得不能于低,平均兩三毛錢一本書,最便宜的甚至只要幾分錢,八毛一元一本的已經是很厚很厚的長篇小說了。以我當時的能力,肯定也只能買最便宜的書。積少成多,幾年后竟也存下了一箱子的書。
在我離開家鄉之前,自己買的書幾乎一本不少全珍藏著,而且連每一本書的書名都能記得清清楚楚。后來參加工作去了外地,全部帶去肯定不現實,除了少量帶走幾本外,大部分都留在家里,為了不引起別人注意,我把藏書的箱子塞到了床底下的最里邊。
剛進單位那幾年我們的假期不多,一開始執行的是半年假,后來才是季度假,又慢慢地變成雙月假??傊?,一年難得回家幾趟。每次回家休息的那幾天,我總要把箱子從床底下拖出來,找出幾本書來看,順便看看藏著的書有沒有少下去。
工地上,我一直在克制自己買書的沖動,能不買就不買,能少買就少買,一是住流動的集體宿舍帶著實在不方便,二是書看完了丟棄也很可惜,工地上有圖書室,看書一般以借為主。直到上世紀末,我流浪似的四處漂泊生涯終告結束?;氐胶贾莅差D下來后,日子慢慢的過得有規律了,又恢復了經常買書的習慣,而且比以前還瘋狂些。
書是越買越多,而且還把留在老家過去買的書一趟趟搬到我在杭州的家里,有些成套的書也殘缺不全了,看著總覺得有些遺憾。后來,我去浙圖的假日書市,就會留意我當年買過又丟失的那些書,特別是幾部殘缺的成套書,總想有想機會把它配配齊。印象最深的,是一套當年讀書時用過的《古代漢語》教材,共三冊,很多年前曾被人借走過,來歸還的時候少了中冊,我有些不爽,設法要想補齊,曾經留意了好長時間,最后也是在浙圖假日書市實現了這個愿望。再后來,發現了一個“孔夫子舊書網”,找書變得更方便了些,我從中買回了幾部前面提到過的長篇小說。曾經丟失的書再去買回來,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壞習慣?
學生年代的買來的看過的那些書,在別人眼里已經成了廢品,可我從來不嫌棄,偶爾抽出一本隨便翻翻,仿佛又回到了幾十年前的那段歲月。
時光一去不復返,但我可以從當年讀過的那些舊書里找回已經失去的少年時光。